设备设施承接查验
7. 综合布线设备设施的承接查验

. 综合布线设备设施的承接查验  
要求:承接查验工作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由物业公司统一记录在《设施设备接管查验记录表》中,查验工作完成后,参加查验人员应签字确认,物业公司将《设施设备接管查验记录表》分别报送各有关单位建设单位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及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施工单位确认整改完成时间,整改工作结束,由物业公司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并报送各有关单位。
  (一)查验范围
  项目范围内语音、数据传输设备、设施。包括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管线夹层、线槽、线缆、桥架以及图纸资料。
   (二)查验要求

1. 环境检查
  1.1. 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1.2. 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1.3. 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检查接地装置的设置,测量接地电阻阻值。
  1.4. 进线间的照明、电源、接地、防火、防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1.5. 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设备查验
  2.1. 线槽、线管及线缆

  (1) 各种型材的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2) 线槽、桥架吊装牢固,各段之间连接良好,安装牢固,接地可靠。
  (3) 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4)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外皮无破损。
  (5) 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6) 桥架内线缆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线缆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l0m处进行固定。
  (7) 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8) 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9) 缆线的弯曲半径符合规定。
  (10) 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和检测。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2.2. 标识明确

  (1) 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端口,各配线架双绞线电缆必须有清晰、永久的编号。信息端口与它在相应楼层配线架内交接处的编号必须一致,上一级配线架与下一级配线架内相应交接处的编号也必须一致。信息端口与电缆的类别也应标明。
  (2) 不同区域的双绞线电缆配线架应根据不同用途标不同的色标。色标必须清晰、永久,便于区分。整个系统的色标必须一致。
  (3) 光缆布线各配线架内光端口也必须编号。上下级配线架内相应端口的编号必须一致。光缆类别(多模或单模)也应标明。
    2.3. 现场设备测试及检查

  (1) 对总、分配线架、终端标识逐一核对。
  (2) 逐一核对信息点的位置和数量。
  a) 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数量核对
  b) 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c) 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d)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得产生松动现象。
  e)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f) 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
  (3) 检查连接器、适配器并逐一测试。
  (4) 对信号传输进行测试,要求全覆盖。包括线缆、光纤、同轴电缆。
  (5)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6) 对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进行测试。
  (7) 接地性能测试。
  (8) 检查终接模块、配线部件、光纤插座及跳线。
    2.4. 查验时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标识清楚。标识可以分为以下类别:通道标识、空间标识、电缆标识、端接硬件标识、接地标识。其中对日常维护最重要的是电缆标识,应当注意的是标识的越细致,日常维护越简单,其中,设备间标识尤为重要,垂直、水平、光缆,甚至于房间的端接面板都应标识清楚。
  (2) 线缆测试。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异步传输非屏蔽双绞线方案,传输距离不能超过100米,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光缆。
3. 培训
  3.1. 设备厂家、施工单位或交与方必须提供相关技术培训。
  3.2. 培训内容应包括:
  (1) 系统整体介绍。
  (2) 交换机、接收机、适配器等硬件设备介绍。
  (3) 测试工具的使用。
  (4) 一般故障的判断及解决办法。